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军事频道 > 滚动新闻

战争启示录(六)思想战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23:0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扫一扫,立即关注!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微博


原标题:

 

  主讲人档案

  著名军事专家 戴旭

  2010年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

  主要研究军事战略和国家安全问题

  主要代表作有《大空战》、《海图腾》

  《C形包围》、《盛世狼烟》等。

  苏联解体的前前后后,谁是幕后推手?

  兰德公司软实力的战略报告,告诉了我们什么?

  美国为何强调信息的"情感冲击力"?

  美军何时组建网络媒体战部队?

  美国全球舆论战怎样形成完整的作战体系?

  美国思想战的目标下一步在针对谁?

  上个世纪,美国采纳了一些知名学者的建议,将美国文化,作为颠覆性、毁灭性的国家战略,向苏联大量输出,导致苏联解体。苏联没有倒在核军备竞赛的战场,却倒在了思想的前沿阵地。本期戴旭将继续为你解读,美国对苏联的文化"凌迟",思想战的发展趋势。

  让我们看看苏军是怎样被美国和西方的思想战击倒的

  在苏共的行政结构中,苏军"总政治部是苏共中央书记处下设的一个部,具有单独的指挥链"。依靠这种独特的组织系统和指挥链,列宁的战争观、党的意识形态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传统曾经是苏军建设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苏共统一军队意志的政治思想基石。在卫国战争莫斯科会战的紧要关头,苏军316步兵师指导员克罗奇科夫冲向敌坦克的最后一句呐喊--"俄罗斯大地辽阔,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我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迅即成为从司令员朱可夫到士兵的战斗口号,凝聚起所有会战部队的战斗意志,以至于希特勒专门下达了"把在战场上抓到的苏军政治委员统统就地枪毙"的政治命令。

  正是苏共政治工作系统,在最艰难的时刻,鼓励、支撑着全党全军全民的决心和意志,顶住进攻,反败为胜。美国非常清楚苏军真正的战斗力在哪里,所以,才制定文化战略,用腐蚀、渗透,而不是直接对撞的方式,战而胜之。

  苏联解体的前前后后

  在美国信息思想战的诱导下,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与新思维",使军队的政治思想基础被釜底抽薪。"政治新思维",使苏共失去了在军队意识形态领域上的主导权,军队中"非政治化"、"国家化"思潮泛滥。苏联各种舆论媒体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攻击和对历史的自我否定、自我丑化,一方面从根本上动摇了广大官兵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在军队内部造成了深度的思想和组织分裂,赞成改革与反对改革、积极参加与消极厌恶政治活动的将校级军官之间形如冰火、严重对立。

  在1986年至1991年军队维护国内秩序的一系列事件中,每当部队与分离或民族主义运动分子发生冲突时,戈尔巴乔夫及苏共政治局都采取模糊责任的方式非难指责军队。特别是在1989年4月的第比利斯事件中,戈尔巴乔夫在媒体上公开指责按照他和政治局命令"维护法律秩序"的空降兵和内务部队。时任图拉106空降师师长列别德在回忆录中提到:"这一事件使得军官对党的领导的态度开始向危险的方向转变,随后作战师、团拖延或拒绝执行命令的事情不断发生"。

  (1)为体现"民主化"思想,苏共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中,逐步削减了各级政治机关和政治工作军官,撤销了总政治部,并在"苏共组织在武装部队中的工作条例"中规定,"苏共组织及其机构不得干预行政人员和军事指挥机关的工作"。特别是全苏第三次人代会通过的《关于设立苏联总统和苏联宪法修改补充法》,从法律上剥夺了苏共领导和指挥军队的最高权力。由此,苏军内部刮起了"退党风",特别是年轻军官的主动退党,包括空军司令也弃党而去。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