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军事频道 > 滚动新闻

《征服人心的战争——现代战争中的心理战》

发布时间: 2013年12月13日 16:2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扫一扫,立即关注!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微博


原标题:

  主讲人档案:

  徐宏

  军事专家

  主要研究:军事战略与心理战

  著有:《心理战攻防》、《军事信息传播战》、《追踪裂变光环》等

  希特勒为何大办“电影招待会”,

  朱可夫柏林怎样妙用探照灯;

  轰炸考文垂的背后谁在较劲,

  心理战如何在花样翻新。

  解析现代战争中的心理战,

  探讨未来战争中胜负关键。

  敬请关注,《讲武堂》12月7日10:18播出,

  军事专家徐宏讲述:

  《征服人心的战争——现代战争中的心理战》。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讲心理战。随着《孙子兵法》的漂洋过海,中国经典战争理论逐渐引起外军重视。在西点军校,《孙子兵法》作为必修科目排在第二位,位居《美国宪法》之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之前。所以,中国的心战理论在西方也有广泛的影响。当然,西方古代也有各种形式的心理战雏形,心理战这个概念的提出,是现代战争条件下的科学推进,而不是有和没有的界限,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理论化与未理论化的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是模糊文化,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西方文化则属于精确文化,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精确文化。随着心理学的诞生,以及科技水平和技术手段的提高,西方的心理战逐渐呈现出与中国心战不同的模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天,德军战线上空,忽然有无数的纸张从天而降。前线的德国官兵们捡起来一看,是德文印制的《公告》,四开的报纸形式。什么呢?传单,英国人干的。想出这个点子的,是英军中校斯温顿,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坦克的发明者。

  《公告》中写道:“西部前线的德军士兵们,你们大概不知道东部前线和巴尔干前线的情况,让我们把真相告诉你们吧。”随后便将有关事实一一列出。

  这个发明坦克的斯温顿,因此又被称为传单的鼻祖。

  其实传单这种形式,此前德法两军也都用过,为什么斯温顿却成了鼻祖?

  有两个原因。一是英军抛洒传单的行动规模较大、影响全面;二是斯温顿的传单在内容上跟德法的完全不同,按现在的说法叫“有吸引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德法的传单要么完全以露骨的语言诋毁污蔑对方,要么简单直白,诸如“投降吧,你们已经被包围”之类,让人一看便心生反感,不仅不能消解敌方的战斗意志,反倒会强化人家的对立抵抗情绪。但斯温顿的《公告》措词冷静、内容客观,完全列举事实。

  既然是心理战,当然要深入研究心理特性。斯温顿很动脑筋,德国人尊重规则、约束性强,自然而然也带有盲从权威的弱点。于是他精心选择了所谓“公告”的方式。这是否说明斯温顿的公告完全客观公正呢?当然不可能。斯温顿只是在形式和口吻上做出客观的样子,但在事实选择上,会巧妙地体现出英国立场。对德军有利的,他肯定不会写。

  (1)成功的心理战,都要考虑文化和心理认同,斯温顿的传单便是如此。所以他才被称为传单的鼻祖。其实,心理学起源于德国,德军当然也会运用心理战。那么,德军心理战史上最经典、最成功的战例,又是哪一次呢?

  就是“电影招待会”。

  二战初期,希特勒以威胁恐吓的方式顺利拿下丹麦,但侵略挪威却遭到了抵抗。挪威的岸炮击沉一艘德国军舰,1600人丧生,其中包括奉命前去逮捕挪威国王和政府官员的秘密警察和行政官员。此举对于德军,可谓是个下马威。怎么办呢?在希特勒的指使下,德国驻挪威大使组织了一场“电影招待会”,邀请挪威上层人物前来观看。什么电影呢?《火的洗礼》。以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时,摄影记者随军拍摄的实况录像为核心内容。德国动用150万军队、2000多架飞机、2800多辆坦克、6000多门火炮,以铁锤砸鸡蛋的迅猛态势。吞并波兰的过程,在电影中德军飞机对波兰狂轰滥炸,数小时内21个机场遭到袭击,包括华沙在内的30多个城市陷入火海。一座座高楼在硝烟弥漫中轰然崩塌,尘土和黑烟冲天而起,大火吞噬着一座座城镇。华沙几乎化为灰烬,200万波兰军队瞬间土崩瓦解。

  电影结束,灯光亮起,政府要员和达官贵人们还没有从恐怖的场面中清醒,德国大使乘机进行心理威胁:“究竟是要战争,还是要和平?”

  法西斯的“电影攻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挪威停止了抵抗。德军兵不血刃,仅用一千多人的伞兵和空运步兵,就占领了30万人口的首都奥斯陆。尽管各地的局部抵抗并未完全停止,但这场电影还是帮了希特勒的大忙。

  这场电影心理战成功在何处?首先,它有客观的一面,德国这架战争机器,的确威力强大。飞机像鸟云一般扑天而至,炸弹、炮弹如暴雨一样倾盆而下,在之前的战争史上从未有过;其次,看电影时灯光关闭,使用人们最易直接接受的视觉冲击效果,炫耀、夸大局部场面。人们容易形成内环思维,基本的真实乘数倍的扩大,威力可以想象。

  (2)二战中,有很多经典的心理战战例,体现了战争中的指挥员的智慧,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进入反攻阶段。苏军21集团军的当面之敌,是战斗力相对较弱的罗马尼亚第五军。怎样胁迫对手放下武器而兵不血刃呢?

  苏军想到了心理战。二战时期的战场上,大家都怕坦克这样的重武器,尤其是已经江河日下的罗马尼亚军队。有过实战经验的人都清楚,坦克对于步兵的巨大震慑。那是钢铁家伙,刀枪不入,也没有表情。苏军的道具,便是坦克。

  有天夜里,苏军以坦克为先导,后面跟着几百辆拖拉机,这些拖拉机全都开着双灯,后面拖着的雪橇上,也装了前灯。车队轰鸣前进,坦克不断开炮,拖拉机拉着雪橇随意变化队形,造成了坦克铺天盖地、泰山压顶的印象。没过多久,罗马尼亚军队就放弃了抵抗。

  这场心理战的成功因素何在?这就是暗夜条件与灯光的综合运用。首先,暗夜条件大大降低罗马尼亚军队的视听辨别能力。此时他们非常容易产生错误判断。真坦克的火炮和灯光鱼目混珠,大大强化了欺骗效果;其次,当时整个纳粹军队已经连吃败仗,更兼天气严寒,体能、意志和判断能力都在低谷,正是攻心夺志的良好背景。可以想象,如果在战争初期,纳粹军队节节取胜的背景下,这样的着数肯定无效。

  苏军还有一个更加经典的战例,就是攻克柏林时,苏军统帅朱可夫的探照灯。

  1945年初,纳粹德国已经江河日下,退守到奥得河——尼斯河西线。但随着战线不断收缩,兵力密度也不断增加。德军在二十到四十公里的纵深内构筑三条防线,挡住苏军的信心十足。在柏林方向,德军集中了两个集团军群的兵力,加上战略预备队,总兵力超过百万,有85个师,包括4个坦克师、10个摩托化师,1500辆坦克和上万门大炮,平均每7公里正面便配备一个师,前沿还有许多江河湖泊掩护,易守难攻。

  如何撬开德军的防线?强大的兵力和火力配备固然必不可少,但是还不够。为了加快战役进程,提高作战效果,苏军名将朱可夫决定使用探照灯攻势。所谓“光波武器”。

  4月16日凌晨,苏军数万门大炮、迫击炮和火箭炮同声怒吼。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后,步兵发起攻击。就在德军爬进工事想要还击时,苏军140部大功率探照灯突然打开,炽烈的灯光射向德军。与此同时,苏军坦克和汽车也全部开灯。在那个瞬间,德军几乎被强光短暂致盲,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应对。苏军迅速突破德军的第一道防线,顺利得打开了通往柏林的大门。

  这是心战与兵战巧妙结合的典型战例。

  心理学中,还有个暗适应原理。当人们从明亮室内走到漆黑的室外,起初看不见东西,适应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分清楚物体的轮廓,这就是所谓的暗适应。在苏军强光的突然照射下,德军士兵视觉突然失效看不见敌人,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不仅如此,他们在明处,而对手在暗处,这种强烈的对比大大加剧他们的不安全感。而苏军却可以借助强光指引,看清道路和防御工事,保持进攻队形,得以快速推进。所以说每个成功的心理战,都是兵战的效应倍增器。一向老成持重的朱可夫元帅,战后接受记者采访谈及此事时却眉开眼笑:“我们要进攻,这是明摆着的。德国人也等着我们进攻。但是,我作为司令员,还是要尽量出其不意。德国人想到我们会夜间行动,但没料到我们会这样进攻。”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