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军事频道 > 滚动新闻

《征服人心的战争——现代战争中的心理战》

发布时间: 2013年12月13日 16:2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扫一扫,立即关注!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微博


原标题:

 

  (3)无论传单,还是探照灯和电影,都是以视觉为突破口,利用光波,对人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和诱导。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一类的心理战也不断花样翻新。在近几场局部战争中,心理战越来越受到重视。

  “沙漠风暴”行动中,在多国部队与伊拉克军队进行地面会战的前一天,两架美军现代化的喷气式战机高速飞到科威特上空,在伊拉克军队的头顶上,凭借高超的飞行技巧,利用彩色尾气在空中“画”出一幅几十平方公里大的伊拉克国旗。伊军士兵看见后,立即发出惊叹与欢呼。在他们眼里,这就是真主保佑的证明。但是很快,这两架美军飞机又交叉飞回来,用白色的尾气,在国旗图案上打了巨大“X”,这简直是当着伊拉克人的面,宣判这个国家的死刑,多国部队一片欢腾,而伊军士兵则垂头丧气。这个心理战虽然规模很小,但也颇为经典。首先,它利用先进战机,在高空施行,能强化美军武器优良、技术先进的印象;其次天空高不可测,在各种文化中都是神灵出没的空间,很容易让人想到自己的无力和渺小,信奉伊斯兰教的伊军士兵尤其如此。这种强弱对比,便是美军心理战专家想要达到的效果。

  视觉可以被当做心理战的突破口,听觉行不行呢?当然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音乐也能成为心理战的炸弹。它帮助美军炸开了巴拿马前总统诺列加的精神防线。

  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军以“打击毒品走私与自卫”为借口,出动两万多精锐部队,24小时占领巴拿马。然而找来找去,美军的真正目标——巴拿马总统诺列加却找不到了。原来诺列加躲到梵蒂冈驻巴拿马大使馆里。美军得到消息,立即对使馆实施立体的封锁。使馆毕竟是别国领土,美国人不能进去抓人呀。在与梵蒂冈官员展开一轮又一轮谈判的同时,针对诺列加的心理攻势也悄然展开。

  具体怎么做的呢?美国人找了个理由,说有些不受欢迎的媒体,试图偷听美军与大使馆之间的电话往来。为了保守秘密,他们决定实施干扰。于是他们在使馆对面的公园架起一排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抨击诺列加的报道,间隔播放音乐。什么音乐呢?诺列加最讨厌的摇滚乐,主打音乐也是美国专家精挑细选的,叫做《无处可逃》。

  国土全部被占领,自己只能栖居使馆,而使馆从法理上讲属于别国领土。对于国家总统而言,这本来就是巨大的心理打击,眼前天上有直升机来回穿梭,卡卡塔塔的桨叶扇起巨大的气流,街上有装甲车和全副武装的士兵,寸步不离;而更烦心、更让他受不了的就是耳边二十四小时不停的噪声。尤其是那首《无处可逃》让他无法忍受,越不想听美国人越让他听。他越听越感觉到,自己无处可逃。他躲在使馆二楼的一个小房间内,任何人都不接触,疲惫,紧张,孤独、冷漠占领他的全部神经。终于崩溃了,美军的音乐炸弹硬是炸开了他最后一道心理防线。1月3日晚上八点多,关闭多日的大使馆大门打开,诺列加向美军投降。看来他那是真的受不了啦。

 

  (4)从飞机高空抛洒传单,到希特勒的电影,苏军的强光,美军的喷气式战机和摇滚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心理战也不断地花样翻新。一般说来,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总会首先应用于军事。因为战争是最大的投资。它的结果会直接影响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量崭新的科技手段投入心理战,也就是势所必然。这是心理战在现代战争条件飞速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心理战的另外一个发展趋势,是与作战形式紧密结合。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学科越来越多;另外一方面,学科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比如有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等。心理战的发展也与之类似。比如它与情报战,就经常紧密结合,难分彼此。而从本源上分析,情报战和心理战都属于心战范畴,慢慢分家是彼此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二战期间,英国城市考文垂的惨痛经历,便是这种结合的残酷见证。

  当时德军已经淘汰人工编码的密码技术,采用机器编码。这种全新的编码方式很难破译,它就是恩尼格玛,涵义是“谜”。幸运的是,盟军利用逃亡的犹太工程师,掌握了这种技术,德军的重大行动,对于英国而言几乎完全透明。因而,德军在战争初期对英国的狂轰滥炸虽然惨烈,但并未从根本上击倒英国。

  破译恩尼格玛,这是盟军的最高机密。为保护这个机密,英国经常要对德军展开代价高昂的痛苦的心理博弈。为了争夺对大西洋航线的控制权,英德斗争激烈。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熟悉军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德军每一次大的行动,英国高层其实都已经掌握,可是却不敢每次都采取相应的防卫措施。英国船队为此蒙受了重大损失。1942年,平均每天都有5艘英国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

  对于英国而言,更加重大的抉择发生于1940年。德国空军计划11月15日轰炸英国军需工业基地考文垂。那里分布有许多生产轰炸机、装甲车和重型卡车的工厂,非常重要。为此英军曾制定“冷冲”的应对计划,使用飞机和防空炮火、探照灯以及烟幕防御设施,挫败德军企图,同时疏散居民和重要工厂。

  情报和计划都送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案前。丘吉尔面临两难选择。他有理由相信,轰炸考文垂是希特勒的试探。因为此前英军通过事先有针对性的部署,让德军屡屡付出沉重代价,很难不引起希特勒的警觉。如果在考文垂还要采取防御措施,必然会让纳粹警觉。尤其是事先的疏散和预警安排,根本无法对德国保密。

  经过缜密的分析和痛苦的思索,丘吉尔最终做出艰难的决定:不在考文垂以及另外一个也将遭遇轰炸的城市伯明翰,采取任何特殊的防御措施,不向市政当局、消防队和医院发出任何警报,更不组织人员疏散。以这个军需工业基地为代价,换取盟军的最高机密。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在英语中考文垂这个词语后来成为“极度毁灭”的代名词。

  丘吉尔以牺牲考文垂为代价,成功主导了对希特勒警觉的预防性诱骗。这让我想起了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史学者们提出过很多的疑问,集中到一点就是罗斯福事先到底知不知道?

  “珍珠港事件”,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展开说了。我想说的是,罗斯福如果不知道,太平洋舰队的航母主力为什么不在港內?罗斯福为什么提前一个月,要求一批医护人员和急救物资集结,准备随时待命?美国高层将领为何在那天行为异常?马歇尔为何不用快捷的电话通知指挥官,却用既麻烦又费时的有线电报?难道真是罗斯福的“苦肉计”? 如果是,那这个代价未免也太大了。

  大家知道,日本向来好“偷”。不仅美国人知道,地球人都知道。甲午年偷袭北洋水师,日俄战争时偷袭俄国舰队,二战时先是偷袭苏联诺门坎,后又偷袭珍珠港,偷袭这个偷袭那个……而且“偷”得极其卑鄙无耻。

  当然,“珍珠港事件”的这种说法,仅仅是各方猜测,但不管这种猜测是否正确,美国确实因此而卷入了战争。从二战的结局看:美国人可以不知道,罗斯福必须不知道,我们只能等待有关资料的全部解密。

  罗斯福与丘吉尔的“苦肉计”,可以说,曲异同工!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