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军事频道 > 全部新闻

清廉:共产党人永远的政治本色

讲武堂特别节目:解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

发布时间: 2013年08月14日 15: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扫一扫,立即关注!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微博


原标题:

  主讲人:南京政治学院教授  刘正斌

  为什么说清廉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形象?

  为什么说清廉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清廉建设?

  为什么说清正廉洁事关生死存亡?

  为了永远清廉的政治本色,该如何改进作风做出榜样?

  敬请关注,《讲武堂》8月10日10:18播出

  南京政治学院  刘正斌教授解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三《清廉:共产党人永远的政治本色》。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讲武堂。

  关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上次我们聊的是"务实"问题,今天我们谈一谈"清廉"二字。

  第一个问题、清廉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形象

  中国共产党讲的"清廉",就是要求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切实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解放初期,有一位老农民到书店买年画,他买了一张毛主席的像,又要买共产党的像。书店的服务员告诉他,没有共产党的像。他硬是不信。他说:人们经常讲,这个人像共产党,那个人不像共产党,共产党怎么能没有像呢?那么,共产党有没有像?共产党的像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前几年,一家中美合资企业要成立共产党的支部,中方经理、也是党支部书记跟美方经理商量这件事。美方经理问:我们这儿谁是共产党员啊?中方经理说:你猜!美方经理一口气报出20多个人的姓名,竟无一差错。这位美方经理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在他的心目中,共产党又是个什么样子?

  有人说,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来的人,就是共产党人。这话很对。

  也有人说,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早已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具体的阐释。共产党员就要像周恩来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邓小平那样,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儿子";像郑培民那样信奉"老百姓比天还大";像焦裕禄那样"心里装着全体人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话当然也很有道理。

  还有人说,其实很简单,党章上规定了党员的八项义务,按照义务去做,就是共产党员。八条义务是什么呢?我把它概括起来,就是:第一条,学习上的标兵;第二条,工作上的排头兵;第三条,无私奉献的尖兵;第四条,严守纪律的老实人;第五条,团结的模范;第六条,纠正错误的勇士;第七条,群众的贴心人;第八条,道德的楷模。这些标准都很高,如果都能够按照这八条去做,无疑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共产党员。这话无疑也是正确的。

  但是,我认为,共产党人的形象,首先应当是一个清廉的、不贪不腐的形象。特别是作为执政党的一员,作为手中有一定权力的共产党的干部,清廉是起码的要求,清廉又是很高的要求。

  为什么说清廉是起码的要求?因为清廉的对面是腐败,腐败就是变质。打个比方,一个厨师要做一盘好菜,起码的条件是食材要好,要新鲜。食材都已经腐败变质了,再高超的烹饪手艺,做出来的菜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说,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前提是清廉、品质不坏。

  为什么又说清廉是很高的要求?因为,要做到清廉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来,人性中有弱点。《西游记》的开篇诗里说:"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人们常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无止无休,克服起来很难,如果没有足够的修养功力,没有坚定的信仰、信念,诱惑当前,就很容易把持不住。正如王阳明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二来,社会上有惯性。有个领导同志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去医院看望病号,门卫不让进,理由是现在不是探视时间,要看,明天再来。领导说,我明天要出差,能不能通融一下?门卫说不行,医院有规定,我不能违反。这时司机走过来,跟门卫握了握手,门卫立刻笑逐颜开:请进。领导纳闷地问司机:他那么坚持原则,怎么你一握手就同意了?司机说:我给他10块钱。

  (1)毋庸讳言,当今社会,还存在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消极因素,还存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仍大有市场,这必然会对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说,要做到清廉不容易。清廉是对共产党人很高的要求。别人可以做不到,共产党却必须做到。

  第二个问题、清廉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

  "廉",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早在西周时期,《周礼》就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廉善、廉能、廉静、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廉政,成为历朝历代考核官吏职守的重要标准;到了明清两代,君主更是煞费苦心地给官吏们树立清官典型,要求官吏做到"廉以立志,廉以律己"。例如,雍正的时候,设立养廉银,是官员年薪的一百倍。如果你拿了养廉银还照贪污,不管数目多少,查到了就抄家杀头。明朝的郭允礼写的《官箴》,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一套公正、清廉的主张,他说:"吏不畏吾言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对清廉最为后世称道的经典阐释。

  中国历代有很多仁人志士正是以清廉为节操,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很好的名声,被后人所歌颂。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西门豹,西汉的赵广汉、黄霸、杨震,唐朝的徐有功、狄仁杰,宋朝的包公、陈希亮,明朝的海瑞、况钟,清朝的于成龙、吕璜等,都有不错的清廉之名。

  战国时鲁国鲁穆公的宰相公孙仪,特别喜欢吃鱼。想求他办事的人纷纷给他送鱼。都被他回绝了。他的弟子不解:"您平时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要他们的鱼呢?"公孙仪说:"吃几条鱼固然微不足道。但是假如我吃了别人的鱼,就要迁就于他,就要腐败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到那时,就没有人给我送鱼了。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可以安稳地做宰相,自己能够经常买鱼来吃。"

  《左传》记载,宋襄公时代,有人得了一块好玉,去送给大夫子罕。子罕说:"美玉是你的宝贝,不贪是我的宝贝,假如我收了你的宝贝,那咱俩就都没有宝贝了。你还是拿走吧。"

  汉代华阴人杨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一个叫王密的"贤士"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上住在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

  明朝的海瑞,一生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体察民情,革除弊政,积极反对贪污和奢侈;禁馈赠,惩贪官,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审理积抑,昭雪了许多冤狱。海瑞的俭朴到了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身上盖着他夫人的旧裙子。海瑞死后,他的遗物只有一只竹笼,里面装着八两银子的工资,还有几件旧衣服,最后还是同事们捐钱把它下葬的。所以海瑞深得百姓拥戴,发丧之日,市民送者夹岸,酹酒而哭者百里不绝,被百姓呼为"海青天"。当时有名士王世贞给他九个字的评价:"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关于拒礼守廉,历史上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说故事。

  清乾隆年间河南巡抚叶存仁,为官几十年,清廉自守。在他告老还乡时,官员们为他送行,却迟迟不让起锚。一直等到晚上,月明东升,只见一叶小舟驶来。原来是下属们要给他送礼,怕人知道,所以要等夜里来送。叶存仁叫人取来文房四宝,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包公六十大寿那天,坚决不收礼金。不料第一个来送礼的是当朝皇帝宋仁宗。送礼的太监用红纸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公回诗一首:"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清康熙年间江南总督张伯行,在衙门口立一块匾,上书:"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2)在中国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由于剥削阶级的本性所决定,官场大多污浊不堪,官风大多腐化堕落。有人翻遍史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记载的有名有姓的清官不过几十个人而已。但是,清官越少越稀罕,越受到追捧,所以流传起来越久远。北宋文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这样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几句话反映了人们对清廉的向往,成为历史上清廉文化最传神、最生动、最理想化的点睛之笔。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讲武堂 特别节目 的新闻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