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军事频道 > 中国军情

美GPS垄断内地95%导航 国门钥匙不应握他人手

发布时间: 2013年01月08日 14:4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人民网



扫一扫,立即关注!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微博


从无到有 还要继续攻关

既然我国的技术水平已经可以媲美GPS,那么北斗为什么还要分几步走,不迅速实现全球覆盖?

最关键的环节是卫星。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尖端技术我们无法借鉴,我国航天人必须自主创新。

杨慧介绍说:“我国此前并没有制造导航卫星的先例,我们是在通信卫星的平台上进行的探索。但这两者还是有很多不同:比如导航卫星不能通过喷气推动来调整姿态;卫星的陀螺仪寿命不够;如何增加卫星平台的承载与供电能力等等问题。这些都曾经是卫星设计团队面临的难题。”

2009年,卫星在研制过程中曾发现供配电系统可能存在严重的问题,为此试验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电缆等方面的工作,这件事至今都让谢军记忆深刻。当时,一帮70后、80后的北斗团队成员认真复核电路设计,并对连接后的电缆进行反复试验,最后竟然把整个库房中的电缆都用光了。

正是团队成员以孜孜不倦、严谨求实的作风,抱着解决问题的决心来进行设计研发,才有了后续稳定工作的导航卫星。“为了查清楚问题原因,我们不惜一切代价,直至问题彻底解决。”谢军向《中国经济周刊》感叹道。

卫星的寿命直接影响整个导航系统的服务质量。现阶段我国导航卫星的设计使用寿命仍然只有8年。今后在建设全球系统时,将着力延长卫星寿命至10~12年。这其中的关键部件较多,同时要提高全球系统的性能的关键部件之一——星载原子钟,可谓是决定导航系统性能的重中之重。

在2004年启动北斗导航项目时,国内的星载原子钟还只是停留在高校试验阶段,市场上并无产品。星载原子钟的研制在当时相当棘手,因在这之前的所有飞行器中都未使用过如此高精度的原子钟。一旦星载原子钟与地面站的计时有偏差,那么信号的路程就无法精确计算,精确导航和定位更无从谈起。

当时一度希望进口国外的铷原子钟来加快研发,但是北斗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告诫说,美国人不卖,欧洲人的东西又没有上过天,不能过分相信外国技术,中国人必须搞自己的钟。“当初是在孙院士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这些研发人员才能更加坚定信心、够踏踏实实做好产品。”谢军回忆起这些往事时感叹道。

现在国产星载铷原子钟的研制成功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对于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产生了重大战略意义。

尽管导航卫星的研制已经取得很大的突破,但离达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超出了现有地面基站的测控范围,如何保证定位精确度等难题又摆在了航天人的面前。

如今,在南极科考的雪龙号上,装载了北斗系统的用户机并在整个航行过程中使用。从2012年8月自南极返回的用户机的反馈来看,结果令人满意。“我还期望下一次能够得到更多的数据。”谢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必须通过这些试验,我们才能不断完善卫星系统的性能。”

2009年至今,北斗成功发射了14颗星。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为加快卫星发射速度,火箭系统还采取了一箭双星的发射技术。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视情况采取一箭四星的发射方式,加快卫星的构型布局。

“一般卫星导航系统只是告诉你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了让你自己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之外,还可以将你的位置信息发送出去,使你想告知的其他人获知你的情况。把短信和导航结合,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独特发明。”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说。

随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下称“北斗”)开始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持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试运行服务,这种有着独特源定位和短报文特色服务的导航卫星系统正式亮相于世界。

北斗将同目前垄断国内导航产业95%以上的GPS展开正面竞争。“北斗志在将中国用户从GPS手中抢回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李祖洪认为,到了2020年,肯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北斗。

人们的期望很大,因为这是中国首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而在这背后,是市场各界、产业上下游对于卫星导航产业的“商业窥探”。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