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军事频道 > 维和英雄江汉刚 >

忠诚使命篇:蒋氏筑路法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30日 13:1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刚刚在利比里亚扎营,江汉刚就受领了第四战区下达的任务:对绥塔公路进行升级改造。
绥塔公路是绥德鲁通往塔佩塔唯一陆路通道,是利比里亚的主要运输干线,也是联利团第四战区的物资供给命脉。
    这条全长116公里的土路,在长达14年的内战中遭到严重损毁,经前几批维和工兵分队艰苦地修复和维护,也只能保证旱季车辆通行,一旦进入雨季,交通全面中断。因此,绥德鲁也被当地人称为"雨季孤岛"。
    按理说,一支专业工兵分队升级改造百余公里道路,不是什么难事。但当江汉刚带领技术人员现地勘察后,立刻感到了任务的艰巨:由于缺乏排水设施,公路被冲得沟壑纵横,路表是半尺厚的粘泥,车辆只能摇头摆尾"蛇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翻进密林深沟;特别是一些低洼路段,经积水浸泡,路基松软、淤泥如池,最大的泥坑军用卡车陷进去都看不见厢板……
    即便如此,江汉刚也没有太当回事儿,因为他对部队战斗力充满自信。
    这是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在利比里亚的"第一仗",官兵们一个个都憋足了劲,发誓要打个"开门红"。
    简短而隆重的誓师大会后,队伍轰轰烈烈开进施工地点。
    第一天,官兵们一鼓作气,半天就推进了2公里。
非洲的雨季,一天一场雨,场场按时来,来得疾,去得快,雨量大。刚刚还是烈日当头,转眼间,扯起一片乌云,就是一阵瓢泼大雨。
    下午3点,天空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将临,施工队伍班师回营。
    江汉刚和官兵们哪里知道,一天的劳动成果已被大雨洗刷得没留印迹。
    第二天,只能是第一天的翻版。
    第三天,官兵们铆足干劲,好不容易赶在雨前把冲毁的路段填平、压实。
    大雨如约而至,豆大的雨点打在脸上生疼,砸在地上一个个坑儿。官兵们有的躲在巴蕉树下,有的索性举着防水布避雨,眼巴巴地看着刚刚修复平整的道路顷刻间面目全非,一股凉意直透心底,有的战士甚至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望望漫天大雨,再看看战士们一脸地疲惫和沮丧,江汉刚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沉重。他叫来了作战组组长刘建远:"不能这样蛮干下去,必须想想办法。"
    江汉刚组织了一个课题攻关小组,对绥塔公路进行全程实地勘察,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土质差异、路基结构进行认真分析,苦苦探寻雨季施工的特点规律。
拨开云雾见彩霞。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江汉刚终于找到了雨季施工的奥妙,精心设计出漂亮的"组合拳"。
    首先是降服"泥老虎"。"泥老虎"就是公路上随处可见的大泥坑,最深的将近3米,最长达几十米,往往是坑套坑、坑连坑,车辆一旦陷入,救援非常困难。对付"泥老虎",单靠取土填压根本不起作用,必须将淤泥全部淘净,再向下深挖直抵硬土层,打上木桩加固路基,回填上含砂量高的土反复碾压,方能堵住"老虎嘴"。
    其次是及时排水。利比里亚的土质多为粘性黄土,遇水浸泡就成了黄粘泥。江汉刚采用拱形路面,解决了路面积水的难题,对于低洼路段,除了加高路基,还在道路两侧深挖排水沟,铺设涵管及时排水,确保路基不再被积水浸泡。
    然后是通风采光。道路从茂密的热带雨林中穿过,路面常年不见天日。伐掉道路两侧的树木,让路面见光通风,及时蒸发水分,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路面干燥。
"排水清淤、加高路拱、深挖边沟、砂石回填、通风采光。"工兵分队按照这套方法修筑了1公里的试验路段,连续3天的大雨过后,基本上毫发未损。
    这套科学有效的筑路法,彻底解决了雨季施工的难题,被官兵们称为"江氏筑路法",成为中国工兵的品牌。联利团工兵处处长萨克上校评价说:"中国工兵解决了多年雨季道路施工的难题,真是了不起!"利比里亚公共事务部副部长约翰感慨地说:"大雨挡住了其他国家的部队,却挡不住中国工兵前进的步伐!"
    绥塔公路升级改造提前6天峻工,成为利比里亚国内第一条雨季照常通行非硬化道路,绥德鲁从此告别"雨季孤岛"。
   此后,江汉刚把这套修路方法整理成10万余字的实验论证报告,上交联利团在所有维和工兵分队中推广,至今仍在利比里亚道路施工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