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军事频道 > 滚动新闻

《讲武堂》8月31日播出《揭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发布时间: 2013年09月04日 17:2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扫一扫,立即关注!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微博


原标题:

  主讲人档案

  靖添尧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硕士 讲师

  曾参与编著《现代军事战略经纬》

  《现代军事领导学》

  《部队心理教育训练研究》

  《军队指挥干部交叉培训研究》

  《军队指挥院校教员队伍建设研究》等

  神秘的部队,秘密的番号;

  机密的发展,绝密的荣光;

  东风浩荡,巨浪惊涛,首次亮相震撼登场。

  敬请关注,讲武堂8月31日10:18播出,

  来自第二炮兵的青年学者靖添尧讲述:

  《揭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讲武堂。首先祝大家周末愉快。在这样一个和煦美好的周末,我将和大家分享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辉煌历程。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里,有一支神秘的部队。这是因为首先“第二炮兵”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隐蔽性,而且,直到它组建18年之际,国庆35周年首都大阅兵的时候,才走出历史帷幕,抖擞精神,炫目亮相。对于它的使命任务和地位作用,最新的诠释来自于2013年4月1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第二炮兵,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目前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

  第二炮兵作为中国军队中最年轻的高技术军种,它是如何一步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山沟沟里的幕后走向前台的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揭开这支战略导弹部队的神秘面纱。

  我先讲讲中国战略导弹的起步与发展

  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我想大家都曾经从课本中读到“两弹一星”铸就的辉煌。伴随着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在第二炮兵正式成立之前,我国核武器与地地导弹的发展,就已经起步了。1956年 5月26日,中央军委做出了研制导弹的决定,国务院成立了由陈云、聂荣臻等组成的原子能领导小组和主管核工业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国防部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以及由钱学森担任院长的导弹研究院。新中国的导弹事业由此拉开了序幕。肩负崇高使命的前辈们,认真贯彻党中央“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开始了研制我国导弹核武器的新征程。

  1959年,一大批科研人员先后从全国各地,汇集到青海的金银滩草原上,悄然建起一座核武器科研基地。这里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一年内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40摄氏度。自然灾害带来了严重饥饿,使许多人因为营养不良得了夜盲症、浮肿病等……中国核武器的科研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展开的。这在后面我们还会详细提到。

  那么在导弹方面,苏联1957年12月向我国提供了两枚P-2导弹,一枚供研究,一枚供仿制。我国研制导弹,就是从全面仿制P-2导弹开始的,第一种型号导弹“东风1号”实际上就是P-2导弹的仿制品。通过仿制,我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导弹研究体系,培养了一批专家。

  (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从那个时候起,中央下定决心,自己摸索,掌握尖端技术,决不受制于人。就在苏联撤走专家的第83天,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1号”,发射成功,准确命中目标。那么,我国的第一枚导弹为何称“东风”呢?

  “东风1号”的命名,是从毛泽东的名言“东风压倒西风”来的,此后,“东风”成为中国地地导弹系列的代号。苏联撤走专家,使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制扔掉了仿制的拐棍,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的研发道路。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中近程地地战略导弹,是“东风2号”, 1962年3月21日,首枚“东风2号”导弹进行首次飞行试验,发射后 69秒,导弹就坠毁在发射场上,炸点离发射台只有68米。聂荣臻元帅得知了这一消息,他说:“一定不要追查责任,要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经过细致的分析,科学家们很快找到了导弹存在的问题。重新修改设计的“东风2号”导弹,在经过17项大型地面试验、105次发动机试车考验之后,在1964年的6月29日第二次试射,终于获得成功,最大射程1300千米。接着,我们又研制了“东风2号”改进型导弹,也就是升级版,射程达到1500千米。此后,“东风2号”导弹进行了16次发射试验,15次获得成功,它作为一种实战武器,开始列装部队。

  从1962年开始,党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总理为主任的“十五人专门委员会”,领导核武器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艰苦攻关、全面会战,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间,定在1964年10月16日,它将采取塔爆的方式,就是把原子弹放置在102米高铁塔顶部,然后引爆。为什么采用塔爆呢?一是因为,当时我国还没有能够运载核弹的有效工具;二是,如果采用飞机空投,核试验的数据很难拿到,法国人第一次核试验什么数据都没拿到,美国人也只拿了一部分。所以空投不行,要用塔爆。

  爆炸的两天前,在原子弹即将吊上塔顶的时候,核试验场用密语向北京报告:“老邱今日18时30分开始住上房。”1964年10月16日 15时,罗布泊上空,回响着倒计时读秒的声音,从运筹帷幄的将军到冲锋陷阵的士兵,从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到普普通通的科技人员,所有人都屏息凝神。随着刹那间一道炫目的白光闪过,巨大的蘑菇烟云在浩瀚的戈壁滩上腾空而起,剧烈的轰鸣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

  爆炸成功的当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了这一特大喜讯。

  时隔两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两弹(原子弹、导弹)结合”专门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激动地说:“核爆炸成功以后,有人嘲笑我们有弹没有枪,无非说我们光有原子弹,没有运载工具。我们要用导弹把原子弹打出去,用行动来回答舆论的挑战!”聂荣臻元帅说:“我们一定要争口气,把导弹、核弹结合好,让他们看看中国人不比他们少个脑袋。” 

  用导弹把原子弹也就是东风2甲打出去,比起核航弹来,体积和重量都必须大大缩小,在它们所经受的环境气象条件下,要求就更加复杂苛刻,研制任务异常艰巨。有专家把两弹结合比喻成一个“啰嗦汉”娶了个“娇小姐”,因为导弹起飞前要有起竖、粗瞄、垂直测试、火工品安装、燃料加注、精瞄等一连串的“啰嗦事”,而原子弹呢,它很娇贵,怕热、怕冷、怕潮、怕振动、怕过载、怕冲击、怕静电、怕雷电。两者虽同属尖端技术,但两个系统却是分别研制,双方坐在不同的轿子里,互不了解,“联姻”难度非常高。同时,这场空前的试验,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风险。风险在哪里呢?两弹结合的试验,先看看美国,它是在海上做,再看苏联,是在西伯利亚做,而我们,是在自己的大陆上进行,所以,安全问题,无疑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2)老一代革命家、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参试官兵,以一种慎之又慎、精益求精的态度,在1966年10月27日,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当时为了安全起见,停运了兰新铁路线,并对导弹飞行沿途的数百万居民,进行了紧急疏散。赫鲁晓夫曾经说我们20 年也造不出原子弹,事实上我们用了多长时间呢?

  结果我们只用了4 年多一点时间就做成了。后来,外国人说,虽然我们做出了原子弹,但没有运载工具,“有弹无枪”,美国人甚至估计,中国研制出能够投送原子弹头的导弹,大概还像梦想一样遥远,结果两年不到,我们又做成了。而且,在自己的国土上用导弹进行核试验,并且一次就百分之百地成功,这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从第一次核爆炸到用导弹发射小型核弹头,美国用了13 年,苏联用了6 年,而我们,只用了2 年。美联社评论员的文章惊叹:“这是不可想象的闪电般的进步,不可思议的神话!”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意志。

  来到1967年6月17日清晨,又是熟悉的场地,中国西部的罗布泊大漠,一架飞机像展翅的大鸟,抛出一顶系着白色圆柱形物体的降落伞,放射出蓝白色强光,强光中涌出一团金红的火球,天空中顿时变成了两个“太阳”……强大的冲击波把距爆心投影点3公里处约5吨重的火车头推出18公里,距爆心14公里的砖房被夷平……这到底是怎么了?原来,是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中国只2年零8个月,就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这个速度,在世界核武器发展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相继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核武器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加快了战略核武器的研发进程。1980年5月18日,新华社一条简短的消息,就震惊世界: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30分钟后,准确溅落在南太平洋海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行洲际弹道导弹全程试验并获得成功的国家。1982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枚由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也获得成功。80年代中期,第二炮兵首次成功发射一枚固体地地战略导弹,这就标志着我国第二代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和装备的开端。90年代初期,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常规地地导弹又获得成功。那么来到90年代末期,我国成功试射了一枚远程新型地地导弹。

  (3)21世纪初期,我国研制的新型导弹飞行试验,以极高的命中精度,准确击中靶标。随着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先后爆炸成功,邓小平后来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方面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下面我再讲讲第二炮兵的建立和完善

  那么时光又要追溯回去,在中共中央作出发展战略核武器决策不久,1957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创建战略导弹部队。其中一项工作,是培训导弹的指挥、操作人才。

  1957年10月,中苏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具体内容是:苏联同意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技术资料;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包括原子弹、导弹在内的部分尖端武器的制造技术;苏联派有关专家来华帮助开展研制工作。

  12月下旬,苏军以布里奥。伯列任斯基中校工程师和沙洛曼丘克中校营长为首的导弹营102人,以及“P-2”型导弹到达这里。当时在装备交接过程中,发现许多关键性部件都没有配套,经过多次交涉,才陆续补齐。

  1958年1月11日,炮兵教导大队举行了第一期开学典礼,大队全体人员和执教的苏军官兵参加了大会,军委炮兵陈锐霆参谋长和国防部五院钱学森院长在开学典礼上讲了话。

  来自全军的部队以及科研单位的600多名干部、战士集合在这里,开始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艰苦的创业历程。大队从苏联引进了首批地地近程导弹1个营的装备,教官是由苏军派遣的官兵担任。开学之后,教导大队开始了三个月的突击训练。当时的学习,有利条件与困难同在。有利的是:引进的导弹是一种现代化武器,而且由苏军官兵执教,具有涉外性质,得到了由上至下的特别关注;二是大队干部和学员都是按照军委的要求,进行严格审查后,从全军各部队挑选来的尖子,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接受能力较强。三是大家把学习尖端技术视为无上光荣,热情很高。但同时困难不少。首先咱们确实对这个“大炮”一无所知;其次是执教的苏军与中方学员语言不通,手势图纸并用都还不一定解释清一句话。因此,在短时间内掌握导弹技术,对于大多数学员来说,确实有一定困难。

  经过三个月的突击训练,第1期圆满结业,培训了地地导弹部队专业操作手4套人员。这些人员除了满足教导队自身技术人员外,还可以编成一个正规的双发射连的“P-2”型地地导弹营。

  在第1期训练中,苏军执教的绝大多数官兵是认真负责的,与我军学习的人员结下了情谊。1958年4月15日,102名苏军官兵完成任务回国。

  时隔7个月之后,1958年11月,苏军又派了以卢热茨京和斯辽斯基为首的95名任教官兵来帮助我方训练人员,于1959年6月完成任务后回国。

  (4)然而,好景不长,苏共中央在这个时候,突然致信中共中央,说苏联正与美国、英国进行禁止试验核武器协议的谈判。同时,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即将在戴维营举行会谈,提出了暂缓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苏联在华的核工业系统专家,也以回国休假为名,一去不返。

  1959年,赫鲁晓夫来中国参加国庆,并且直接通知中方,说,苏联决定中止帮助中国搞原子弹。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 决定自1960年7月28日至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到8月23日,核工业系统200余名专家全部撤走,并且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同时停止了原定设备材料的供应。赫鲁晓夫说:“离开了苏联的帮助,中国的原子弹响不了!”然而,这并没有打击到我们的士气。毛泽东主席说,“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当时的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发言掷地有声:“哪怕把裤子当了,也要搞原子弹!” 有了这样的决心和志气,任何困难都能够踩在脚下。在苏军任教人员全部回国之后,导弹教导大队又依靠自己的力量,相继举办了两期训练班,共培训地地和地空导弹专业技术骨干2500名,其中地地导弹部队专业技术骨干是1357名。他们象一把种子,撒向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四面八方。

  筹建战略导弹部队,另一项工作是创建自己的国宝阵地。

  1958年4月,周恩来总理、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彭德怀、军委副主席兼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和总参谋长黄克诚等亲自听取了核武器储藏基地勘察选点汇报。接着,商丘步兵学校校长贾乾瑞到国防部受领了“撤消编制,移驻西北,组建核器材装检基地,建造‘国宝’阵地”的重要任务。从此,揭开了我国战略核武器储藏基地建设的序幕。

  建造我国第一座核武器阵地,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全体官兵都经过了严格的政治审查。1959年春,基地首批人马向西北进发,部队开进时,除了个别带队领导之外,谁都不知道去哪里、干什么工作,只知道任务非常光荣。到了一个小站后,又换乘汽车,颠簸了3天3夜才到达目的地。

  刚到的时候,到处是荒山草滩,附近只有几户牧民,就连县城也不过百户人家。工区驻地最高海拔4000多米,全年无霜期不到10天;冬季平均气温零下32.5摄氏度。尽管环境艰苦,但大家表现出的都是一种毫无畏惧的献身精神。

  到达定点地域后,基地处于严格的封闭状态,不仅对外不宣传,而且接连更换了好几次代号。许多人甘愿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到荒凉落后的西北高原。在高原缺氧、天寒地冻、物资奇缺的情况下,施工部队以近乎原始作业的方式开始了现代化的工程建设。

  电力不足,就用马灯照明;缺乏机械设备,就依靠大锤、钢钎、铁锹、箩筐、脸盆等进行坑道作业。那时的运输条件很差,汽车少,车况也差,各种材料供应十分紧张,连最起码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

  最难的是住房和吃饭问题,部队仅仅是靠帐篷来御寒,一到冬天,夜里穿棉袄戴皮帽睡觉,都还觉得冷,早晨醒来互相一看,眉毛胡子和被头结满冰霜。机关干部都是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挤在一间破房子内。每逢雨天,屋里就摆满脸盆,挂起雨衣接水。有位军医就是因为下雨房塌被砸死的。部队吃的主食大多是青稞和玉米面,战士们戏称为“101面”,就是指100斤原粮加工成101斤面粉。即使是这样,仍然填不饱肚子,部队只好采集藤草、树叶,粉碎后和面掺着吃。蔬菜呢要到几百里外去买,而且途中易烂掉,供应紧张的时候大家蘸着盐水啃窝窝头,有时还化雪煮饭。严重的营养不良,造成许多疾病在部队中流行。在困难面前,广大官兵以主人翁精神自觉为国分忧,共度难关。人人动手开荒生产。基地办起了农场、牧场,还组织了打猎队、捕鱼队,为渡过难关创造了条件。

  (5)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给工程建设者们带来了巨大鼓舞。中央军委决定压缩工程规模,突出重点项目,力争在1967年建成,投入使用。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意图,打破了当地冬季不能施工的惯例,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昼夜苦战,基地机关、部队和职工人人上阵,工程提前了一年半竣工。

  下面,谈一谈首批地地导弹部队的建立

  军委炮兵在1958年9月向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建立地地导弹部队的报告,此后,1959年—1966年间,经中央军委批准,先后组建了5个地地导弹营和3个地地导弹作战基地。

  那么一直以来,在二炮部队有一个谜团,众说纷纭,争议不休。大家都知道我们最先成立的是801营和802营,可有人说801是二炮鼻祖,也有人说802营才是老大哥,那么到底谁老大谁老二呢?

  1959年6月,导弹训练大队圆满完成训练任务后被撤消,除了创办院校之外,它的人员和装备悉数组建为第一个导弹营。

  8月27日,这个导弹营带着简陋的、为数很少的装备,从北京长辛店出发,于9月1日到达甘肃武威,由武威炮兵学校代管。10月29日,被正式授予番号“炮兵第802营”,与此同时“炮兵第801营”的番号也诞生了,但这个营直到第二年3月才正式组成。1964年1月,导弹营扩编为导弹团,考虑到802营组建最早,就授予了801团。而801营次之,授予了802团。所以,花非花,雾非雾, 1并非打的是头阵,2也不一定就是千年老二。拨开迷雾,你看清楚了么?

  801营和802营,是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雏形,周恩来总理把第一个地地导弹营,称为“东风第一枝”。1961年1月,总参谋部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批准组建第三、四、五个地地导弹营。第一批组建的这5个导弹营,可以说是第二炮兵的细胞和种子,正是以它们为起点,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不断发展壮大。

  (6)在此期间,周总理非常关心导弹部队的建设。1966年6月30日,他出国访问归来,不顾疲劳,直奔戈壁腹地,视察了导弹的成功发射,在二炮史上传为佳话。到1970年底,第二炮兵先后组建第二、第三批的导弹部队。同时,相继组建研究所,建立了与武器装备、发射部队、作战阵地相配套的作战保障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实现了向战斗使用的过渡。至此,第二炮兵成为一支初具规模的战略核反击力量。

  军委炮兵经过近9年的艰苦努力,组建了5个地地导弹团、3个作战基地、2所导弹院校和一个研究所,为建立这个新的兵种打下了基础。随着中国地地战略导弹由单一型号向多种型号发展,不仅为加速发展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条件,由于作战基地建设规模的扩大和速度加快,客观上提出了建立导弹部队兵种领导机关的迫切性。

  导弹部队创建初期,隶属于军委炮兵,当这种领导体制不再适应发展需要后,副总参谋长张爱萍、炮兵司令员吴克华先后向中央军委提出,建立地地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构。并申明这样做,有利于新建兵种机关作风的交流;有利于机构早日组建起来,尽快开展工作;有利于不再新建领导的营房,为国家节省经费。1966年6月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以原中国人民公安部队领导机构为基础,与军委炮兵领导机构中,管理战略导弹部队的机构合并,组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构。周恩来总理主持了筹建工作,出于保密需要,他亲自将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命名为“第二炮兵”,这也说明了导弹部队在诞生之初,与炮兵的渊源。1966年7月1日,第二炮兵领导机构在北京正式成立,从此,第二炮兵成为人民解放军序列里的一个独立军种。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也是遏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砝码。

  蛰伏了18年,在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盛大阅兵中,被誉为“天之骄子”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横空出世,首度走出神秘的高山莽林,向世界,公开亮相。那一排排导弹健儿昂首挺立,英姿勃发,那一枚枚乳白色的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在绿色巨型牵引车的驮载下,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威武整齐的战略导弹方阵,彰显出中国这支全新的高技术部队的风采,张扬出东方巨龙的神武雄风。充分展示了风云变幻之中,创建的这支“神旅”。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敞篷红旗轿车上,检阅了“挟雷巨阵”……中外记者用镜头记下了这一永恒瞬间。面对这威武的阵容,人们不会忘记共和国战略导弹部队创建、发展和壮大的峥嵘岁月。

  好了,关于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历史,我们就聊到这里,接下来,进入与军迷朋友的互动环节。

  有一位叫“马儿up”的朋友提出:感谢军事节目给了我们军迷一个可以互动的平台。请教一下,我国目前最先进的导弹是什么?射程有多远?

  我想这位朋友他这个问题涵盖了很多面,因为我们的导弹分很多种。比如说地地、地空、岸舰等等,它们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它并不是以射程为优势的。您问射程最远的,那应该是指洲际导弹。我国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洲际导弹了,它的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现在我能告诉你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展示的东风31甲,射程肯定已经超过了10000公里。

  第二个问题是一位叫“马姿ZI”的朋友,他说:军事爱好者终于可以有发表意见、向专家请教的地方了,不错!我不是专家,我也是像专家学习的人。不知可否问一下,我国有多少枚核弹头?

  这个是高度保密的问题。总的来说,我们还是有一点的,保证了一定的数量。不过我们国家很热爱和平,不轻易使用核武器,于是就尽量地控制着少一点。但是我们现有的核弹头,也足以应付强敌入侵,因为它们的确,会比大多数的国家更好一点。所以,我能回答的是有一点、少一点、好一点。

  第三个问题“奔跑嘚啵土豆”,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啊。我想问个不想关的话题,中国目前使用的自行火炮最大口径是多少?发射速度是多少?

  咱们第二炮兵虽然与炮兵很有渊源,但是自行火炮的确不是二炮的装备。而且,最大口径和发射速度它牵扯到一些涉密的问题。我在这里恳请您把问题留给陆军到时候过来的专家来解答。

  第四、一位叫“刘亚强1010”的朋友,他说:难得有军事节目能给观众提供与专家互动的平台,作为军迷非常希望能够和专家交流、请教问题。想请教一下专家,我国洲际导弹能否被拦截?

  我的确不是专家,只能够就我所能透露的来解答这个问题。就单个导弹来说,谁都不能说自己不能被拦截。这里的关键是对方的反导系统的拦截概率、规模,以及己方进攻导弹的数量现在我们采用的是公路机动发射,发射车很难被定位,敌方无法准确摧毁,概率较低。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