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军事频道 > 全部图文

抗战中的神秘之旅之四《凯旋》

发布时间: 2013年07月23日 18:1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网 | 手机看视频



扫一扫,立即关注!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微博


原标题:

  主讲人简介:

  萨苏,著名作家

  2006年被新浪评为年度最佳写作博客

  曾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

  著有《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北京段子》、《与"鬼"为邻》、《国破山河在》等40余部作品。

  一支传奇的队伍,一段传奇的战事;

  一群传奇的人物,一页传奇的历史;

  转战于白山黑水,转移到苏联境内;

  十四年坚持抗战,其悲壮可歌可泣!

  自1938年开始,在日本关东军的残酷进攻之下,东北抗日联军各部遭到沉重打击,纷纷被迫向境外转移,但他们的战斗并没有因此结束。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协助苏联进行对日作战,并最终完成了打回祖国的壮举。在反击日军的作战中,抗联教导旅发挥了哪些重大作用?又作出了哪些牺牲呢?

  敬请关注,《讲武堂》7月20日10:18播出,

  著名作家萨苏深度解密,《抗战中的神秘之旅》之四:凯旋。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讲武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究竟是在什么地方落幕的呢?经过考证,这场战争最后的战场就是在中国黑龙江省的虎林县。在虎林县的虎头镇有一座坚固的日军要塞虎头要塞,这儿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战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但是虎头要塞的日军仍然不接受投降命令,继续在虎头要塞进行顽抗。随着这支部队的覆灭和最后缴枪,才意味着日本关东军的最后覆灭,也意味着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降下帷幕。

  在虎头要塞踞守的日军,是关东军最精锐的部队,这支部队的武器装备非常精良。东北抗日联军出身的彭施鲁少将回忆说,在攻打虎头要塞的时候,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曾出动小分队参加对这座要塞的奇袭,并炸毁了要塞中极具威力的虎头巨炮。日军在虎头要塞里部署了400毫米的重型火炮,这种火炮杀伤力极大,相当于日本最大战列舰上所装置的主炮的口径。彭施鲁少将回忆,当时抗联教导旅曾经派出一支小分队深入到虎头要塞中,将这门火炮的发射机构破坏掉,使其无法发射。当盟军攻入虎头要塞的时候,找到了这门被破坏的重炮。这件事情后来被拍成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做《远东特遣队》。

  (1)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作为盟军的前锋和尖兵,率先挺进东北。在二战最后战场的虎头要塞中,教导旅派小分队,摧毁了虎头巨炮。然而对于这件事情,日方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记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事实到底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到虎头要塞去访查的时候,看到了一些日方资料,他们提到在盟军进攻虎头要塞的时候,虎头巨炮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它发射炮弹击中了对面苏军背后伊曼边防站的巨型吊桥,将这座桥炸毁,使苏军的进攻被大大地迟滞。那么这两种说法哪一个是真实的呢?我们有必要弄清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抗联已经将虎头巨炮摧毁,为何日军还可以用它阻止盟军的进攻呢?我们终于在日本一名作家冈崎哲夫所写的《日苏虎头决战秘录》中查到了这件事的一些端倪。冈崎哲夫当时就在虎头要塞之中,是虎头要塞幸存下来不多的日本兵中的一员。他有这样一段记载,他说在虎头要塞开战的初期,有一批日本侨民逃向虎头要塞,因为这附近有很多日本的开拓团,这些开拓团看到盟军开始进攻了,就想寻找最安全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安全呢?钢筋混凝土构成的虎头要塞显然是最安全的,于是这些侨民就纷纷逃向要塞。当他们逃进要塞的时候,冈崎哲夫和其他日本兵就招呼他们赶快进入日军的隐蔽部。他看到这些侨民还有几名持枪的日本武装人员在护送他们,这些看起来一切正常。但是当这些人员纷纷进入要塞的时候,他看到其中一个人的脸有点不像日本人。为什么不像日本人?中国人和日本人,乍一看两个民族长得没有太大区别,从欧洲人眼里的确看不出他们的区别。但要是从科学角度分析,双方在发髻、门齿等方面还是多少有一些差别的。冈崎哲夫当时感到奇怪,这个人怎么长得不像日本人呢?他就用日语问了这个人一句话,而这个人却对他笑一笑没有回答,就继续随着侨民一起进到工事里面去了。冈崎哲夫当时的身份很低,他只是一名日军的二等兵,所以他对当时发生的事情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就在几分钟以后,要塞里面发生了爆炸,传出了枪战的声音。他这才突然醒悟,刚才那个混进要塞的人肯定不是日本人。他确实不是日本人,他应该是抗联派出的突击队员。这证明了当时在虎头要塞,攻占虎头要塞的过程中确实有中国人参加了战斗。

  虎头巨炮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经过考证最后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如果我们到虎林去,会看到虎头要塞的模型,在模型上你会发现原来虎头巨炮竟然有两门。而在日军的所有记载里只记载了一门火炮在发挥作用,那另外一门是怎么回事呢,另外一门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呢?日方的记载实际上从侧面印证了彭施鲁少将所回忆的情况。

  虎头要塞和其他十四个日军大型要塞被称为东方的马奇诺防线,这是日军在中苏边境部署的大型筑垒地带,他们试图用这种巨型的坚固工事来阻止盟军对关东军的进攻。

  (2)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了胜利的曙光,就在此时,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营地,迎来了两位神秘的人物。而此时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也进入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在东北的光复作战中,教导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个时候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总兵员一千五百人,有四个步兵营、一个无线电营、一个冲锋枪营,此外还有很多配属部队。这支部队训练得非常出色,整个特种作战的训练计划已经完成。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这个时候从莫斯科来了两个中国人,到达了88旅,也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营地,这两个中国人是中共中央的代表。中共中央代表的到来使这支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在多年失去与中央的联系之后,终于重新获得了上级的指挥。这两个人是谁呢?一个是担任当时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党委副书记政治教官宋明,另一个则是担任情报教官的王生。这两个名字听起来似乎都颇为陌生,但假如知道了他们的真名,大家就不觉得陌生了。化名宋明的是原八路军386旅旅长卢冬生,他是在洪湖根据地就跟随贺龙的最优秀的红军指挥员,曾经被称为红二方面军最后四个共产党员之一。而化名王生的则是后来的开国上将刘亚楼,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第一任司令员。他们的到来无疑增加了抗日联军教导旅对胜利的期待,也使整个部队的政治风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在1945年年中,苏联开始考虑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对日作战,因为此前苏联一直在对德作战,和日本的关系十分暧昧。由于《苏日友好互不侵犯条约》的存在,苏联始终屯兵于中苏边境,没有做出对关东军的进攻态势。1945年以后,这件事情开始有了改变,但要发起进攻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这个时候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也就是第88旅,被列入了苏军进攻东北的整个作战序列之中。我们今天去査看当时苏联的这些档案资料时,可能会找不到88旅旅长周保中的名字,但能找到一个俄罗斯的名字叫关拉雪夫,这个关拉雪夫就是周保中。周保中参加了远东地区对日作战的几乎所有重要作战会议,他的部队也开始重新整编,准备投入对日本的最后作战。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在对日的最后一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主要发挥了什么作用呢?这支部队有一半以上的官兵参加了这次作战,他们在作战中主要担负那些任务呢?第一件就是对情报的搜集,对在中苏边境的日军的十四个大型要塞群进行强行侦察。这种强行侦察使他们获得了日军要塞大量的资料,包括它的火炮口径、弹药储备、人员情况等等。这种强行侦察也给抗联教导旅的官兵造成了重大牺牲。第二件事则是在整个作战开始的时候,抗联教导旅抽调了三支部队,一支160人配属于苏联第一方面军,一支90人配属于苏联第二方面军,还有一支是100人,配属于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这些兵员作为苏军的先遣部队,也就是开路先锋,投入到对日本关东军的最后一战中。还有一支部队是在战斗开始之前就空投进中国境内的,是由290名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官兵组成的特种突击队。这些部队先盟军一个月,在1945年7月即开始被空投到中国境内,在从黑龙江到辽宁的五十几个着陆点跳伞着陆。他们的任务是:第一在当地建立侦察连,随时通报敌后的日军情况;第二开始唤醒地下抗联组织;第三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准备迎接盟军的大反攻。

  (3)在协助苏军进行的对日作战中,抗联教导旅在情报收集、先遣作战、空降突击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了能够摸清日军的驻防情况,教导旅对日军的十四个要塞群,各派出五到八人不等的小分队进行侦察。这些小分队是怎样开展工作的?他们的侦察能否顺利进行?其间又遭遇了怎样意想不到的情况呢?

  有的小分队在靠近敌人要塞以后,对敌军的防御工事、火炮方位进行侦察,侦察以后再返回苏联进行汇报。主要是汇报那些防范特别严密的日军防御工事。这些人员都是化装成便衣进入国境的,侦察完了之后,身上不带任何可疑物品返回边境,有时候甚至还要泅渡过江回到苏联的营地。那么,没有任何记录,他们是怎么样完成任务的呢?我们采访了当时参加过侦察的抗联教导旅老战士张思问。他说,当时我们是这么干的,当我们回到苏联境内以后,我们的情报官就来询问侦察情况,怎么做的呢?他拿来一张白纸,侦察员就开始画当时的情况,画完情报官就给收走;然后再拿一张纸来,重新再画,再画,再拿走;连续画几次以后,把你侦察时看到一切东西都画在这些纸上,直到你没有别的东西可画了,你这次侦察任务就算完成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组成侦察小分队,这种小分队一般至少有三个人。一个是观察员,他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对面日军的动向;一个是电报员,他通过电报把情报发送出去;此外还有一个狙击手,狙击手就是来保护这两个人的。有的时候还会加强配备到四个或五个人。

  这样的侦察是相对顺利的,但是也有的侦察非常不顺利。比如说在对绥芬河周围的日军要塞进行侦察的时候就非常不顺利。绥芬河在对关东军作战的时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东北的整个铁路线最重要的两条线,一条是从哈尔滨进关的铁道线,就是从哈尔滨进关到北京的京奉铁路。另外一条铁路线则是从满洲里到绥芬河横向的铁路,两条铁路构成了一个丁字形,这是东北最重要的铁路干线。

  满洲里和绥芬河是与苏联铁路的两个交界点,当苏军对关东军作战的时候,这两个点是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在绥芬河要塞这个地方,日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修筑,这个要塞是怎么修筑的呢?就是在绥芬河铁道入口的地方,有两个山被日军改造成了两个重要的堡垒工事,一个叫天长山,一个叫地久山。附近还有一些其他的要塞群,比如鹿鸣台要塞群,这些都是日军最重要的防御核心。这一块地方我们就很难侦察清楚它的内部情况。开始我们只是想这可能是因为日军的筑垒要塞警戒森严所致,直到2012年我在前往绥芬河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侦察分队难以接近这些要塞的特殊原因。

  当时我们到绥芬河天长山要塞进行考察,现场的情景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就是今天到绥芬河天长山要塞的时候,你会感到战争好像是在一个月前刚刚结束似的,到处都是被炸开的混凝土的残骸,还有就是在山间你偶然还可以捡到日军丢弃的破钢盔,还有炮弹爆炸以后留下的迫击炮的弹尾。我们在那儿仔细地查看,结果找到了一个罐头盒,又找到一个,又是一个罐头盒,而且每一个罐头盒的盖上都有个小孔。我突然意识到,它们是把这些罐头盒用铁丝串起来,然后撒得满山都是。由于山上到处都是灌木丛,这些罐头盒藏在灌木下边,谁也看不到,假如侦察员靠近天长山要塞,只要碰到任何一根铁丝,罐头盒都会啪啦啪啦发出响声,侦察员就会暴露自己的位置。因为这个原因,致使天长山侦察的损失非常大,而且一直没能真正摸清日军的底细。

  (4)、由于日军采取了特殊的警戒措施,抗联教导旅对天长山要塞的侦察变得非常困难,损失很大。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特殊事件帮助了侦察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天长山、地久山要塞,被日军征来修筑工事的劳工发生了一起暴动。这些劳工来自何处,都是些什么人呢?在天长山的这批劳工非常特殊,他们是一批八路军的战俘。他们是在冀南、冀中战场上与日军作战不幸被俘的八路军官兵。这些人员被送到这个地方来做劳工,修筑工事,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这次暴动的组织者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八路军的连长叫陈恩,另外一个是八路军新四旅的干部叫王昆。这两个人始终在观察发起暴动逃脱的机会。

  但这个地方由于日军控制得非常严密,很难逃脱,即便逃脱了,人生路不熟地也不知道往哪儿跑。有一天,日本人让他们带着粮食到附近的一处磨坊去磨面,这个磨坊里的老乡是一个爱国而且富有同情心的人。这个老乡的儿子后来找到了,通过他了解到了当时的情况。他父亲对这些人说,你们知道不,你们修完了工事是要被杀掉的,你们怎么不跑呢?这些人就说,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不知道往哪儿跑啊。这个老乡就告诉他们,河对岸就是苏联,你们只要跑过去就逃脱了。这批八路军的战俘一听这种情况,觉得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他们就策划了这起暴动。关于这起暴动的情况我们在日方档案里找到了相关的记载。

  这次暴动组织得非常好,由陈恩和王昆分别组织一队人,他们先把劳工里的奸细和翻译杀了,因为劳工里发生任何一点事情这两个人都会向日本人报告,稍有反抗意识的人就会失踪或者被杀掉。把这两个人干掉以后,他们接着袭击了劳工监狱的哨所和日军的警备室,击毙了哨兵,抢出了一批武器。日军警备司令也被他们当场打死。暴动成功了,他们终于冲出了牢笼,这是一次东方式的胜利大逃亡。这次暴动一共有43人冲了出去,冲向苏联边界。可是他们在袭击监狱哨所时,有一个日本兵逃脱了,他打电话报了警,日军很快开着汽车赶来追捕这些劳工,这些劳工一面抵抗,一面渡江,游向苏联一方。最后有十二个人没能逃脱,被日军抓住杀害了。其他三十多名八路军战俘抢渡过江到了苏联。苏军确认他们是八路军以后,把他们编入了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所以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里既有王明贵西征时救出的八路军战俘,也有这次起义越过界河编入部队的八路军战俘。

  (5)这些八路军战士加入了教导旅,一方面给教导旅增加了战斗力,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参加了天长山要塞工事的修建,他们提供了天长山要塞最详细的情报。获得了这些珍贵情报的盟军,又是如何攻取天长山要塞的呢?

  由于抗联教导旅为苏军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情报,使盟军得知天长山要塞日军存在一个极大的弱点,即火炮不能转向,就是火炮不能朝后面打,只能朝前面打。针对日军这个致命的弱点,盟军在进攻天长山要塞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作战方式。今天看到天长山要塞上那些被炸毁的日军工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工事都是从背后被摧毁的。正常情况下,盟军突破关东军要塞应该是沿铁路冲进去,但是天长山和地久山要塞把守在铁路两边,冲不过去。盟军没有采用正面突破,也没往天长山上仰攻,因为他们发现日军利用削岩,把岩壁都削得很陡峭,没法儿从这儿攻上去。他们就从侧面绕过去,打另外一个据点,叫做瘪裂坝。盟军从瘪裂坝这个地方突破以后冲了过去。这支部队突过去的时候携带了大量的重炮,接着他们攻占了绥芬河后面的一座山叫南山,他们上了南山以后根据抗联教导旅提供的精确坐标,从山上一炮一炮开始摧毁日军的阵地。由于日军的大炮不能转过来还击,最后整个天长山要塞被打成了一片废墟。这时候盟军就从两面夹击夺取了天长山要塞。

  (6)教导旅的强行侦察,为盟军进攻提供了准确的情报,斯大林后来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教导旅的情报,减少了苏军数万人员的伤亡。然而,教导旅在对日反攻作战中,所起到的作用还远远不止如此,事实上,他们取得的最大战果是空降突击。那么,教导旅官兵是怎样实施空降的呢?空降兵在空降作战中,又会面临哪些危险呢?

  当时在中国境内大概有五十几个空降点,今天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面可以找到一张当时的作战地图。在作战地图上,东北境内标了五十几个空降点,这就是88旅,也就是教导旅空降的地方。这些空降兵投入中国境内的时候,苏军的进攻还没有开始,苏联最后对日宣战是在8月9日。抗联教导旅的部队在7月份就纷纷空投到了中国境内。即使在苏军开始进攻以后,仍有部队被不断地空投进来。在空投中,由于伞兵部队是空投,而不是机降,伞兵空投的时候损失是最大的。电视剧《兄弟连》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说伞兵永远是被包围的。抗联教导旅的伞兵跳下去的时候也是这样,跳下去就被日军包围了,但他们依靠自己非常强悍的特种部队的作战能力,很多人强行突出了重围。比较典型的就是空投在牡丹江的李明顺、姜德小组。李明顺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一名团长,那时候担任空投小组的指挥员。他这个小组一共有四个人,他们当时从南野营的乌苏里斯克机场起飞,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还可以看到这个机场,他们乘的是苏式"里-2"飞机。起飞以后,飞到牡丹江上空,这个小组就被空投下来,他们的任务是为苏军的轰炸机指示目标,同时对当地的日本关东军进行侦察。他们在往下跳的时候情况非常危险,因为在这之前刚有飞机从这个地方飞过去执行其他空投任务,地面的关东军被惊动了,日军发现有中国人空投,就用高射炮不断朝空中射击,打击中国的空降兵。苏军的驾驶员不得不把飞机升高,升高以后,他们空投的动作就是后来我们在汶川地震时中国伞兵做的动作,叫做高跳低开。高跳低开是什么意思?就是从高空中跳下来,在接近地面的时候才开伞。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如果你要在高空开伞的话,伞兵就会像蒲公英一样,在空中成了活靶子。那么当跳到离地面很近的时候才开伞,伞开的时间短、落地的时间快,就不容易被敌军打中。但是这样做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心理角度,对人都是极大的考验。当跳下去面对着地面,不能马上开伞,得判断离地面有多高,等离地大约两百米的时候才开伞。这种高跳低开的动作是很难掌握的,在这次伞降中,孙吉有就因没来得及开伞,牺牲在空降中了。

  这支小分队跳下去以后,他们随即炸毁了牡丹江南下的铁路桥,使在牡丹江以北的日军和开拓团没法沿着这条铁路南下,被迫转向,先到哈尔滨,然后再从哈尔滨继续南撤。没等他们赶到,哈尔滨已经被盟军攻占了,使日军在北方的集团失去了归路。像姜德这样的袭击,不仅仅是一个小分队在做,在密山的另一支小分队就炸了日军重要的军火物资站,引起大爆炸,这在日方人员回忆里,至今仍然是惊心动魄。

  (7)教导旅派出的空降小分队,执行着非常重要又十分危险的任务。正如周保中旅长的夫人王一知在回忆录里面所写的那样,她说当时她们空降下去的这些人,大部分都为祖国献出了生命。在最后的一个月里,牺牲了一半以上的同志。即使下一秒就会面对死亡,他们的脸上,依旧带着微笑。这就是这支忠诚而传奇的部队,在经历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最终踏上家乡的土地呢?

  在这场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作为一支中国的军队率先杀回东北,为光复东北光复东三省建立了的功勋。根据统计,这支部队最后大概有七百到八百名战士率先杀入国内,而最后能够幸存的人有多少呢?根据周保中的统计,他自己有一个亲笔写的资料,里面写到,当时有一部分人员先期回国内建立电台,这个没有计算进去。还有一部分人员,因为要争取自己民族的独立,就到其他国家去工作了,这些人也没有计算在内。这支部队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力,也是东北抗日联军最后的老底子,在这场战争中基本都打光了,最后有多少人回到国内呢?周保中记下的数字是362人。

  当我们看到这些数字的时候,我们不禁感慨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这支军队留下了很多照片,有一张照片让我感触颇深。就是很多东北抗日联军的官兵分成两排站在一个房子前面的合影。这些官兵在食堂里吃了饭以后,在夏天维亚斯克温暖的阳光下,有人提议大家一起照个相,摄影师就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当看到这张照片日期的时候,我对这张照片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张照片的日期是1945年7月拍下的,那就意味着在照片上面的每一个人都要去参战了。他们很可能去空降,投到敌后去作战。我看到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是那么平静,这时我理解了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叫做视死如归。他们即将打回祖国,即将去为自己的祖国献出生命,他们的表情就是义无反顾,再不回头。把这张照片考证完了之后,我再站在维亚斯克的山谷里面,我的感觉也不一样了,在这个山谷里面只有一片一片的营地的废墟,当我们喊一声的时候就听到山鸣谷应,我听到这个山鸣谷应的时候几乎可以感觉到抗联教导旅的官兵们,也许当年就在这个山谷里面,他们在吃饭前一起唱着歌,唱那个《神圣的战争》,当他们唱这个歌的时候,周围也是同样的山鸣谷应,但是当他们走的时候,他们一定是不会回头的,因为跟所有的军队都不一样,其他的军队会眷恋自己的营地,只有他们离开这个营地才是奔向自己的家乡。这是一支凯旋的中国人,这是一支历经百战九死不悔的中国人,在这个讲座结束的时候,面对着88旅,面对着抗联教导旅的照片,我想说一句,东北抗日联军万岁,中国人万岁。

  谢谢大家,再见。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