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军事频道 > 全部新闻

工作·使命·感动--《和平年代》记者震中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13年04月25日 15: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央视网



扫一扫,立即关注!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微博


  作者:刘洁  张源洪

  现在是4月23日21:00,地震发生之后的第四天晚上。当我的电话打过去的时候,《和平年代》的记者们还在忙着整理稿子、图像,确认细节,我们的通话过程不时被各种讨论声打断。

  刚开始是最难熬的,他们说。任务急,情况险,吃不饱,睡不安是我们摄制组人员工作的真实写照。他们这几天的经历可以用下面四个字来形容:急、险、饿、暖。

  急!

  记者王月主动要求到前方,而摄像陈刚却是在怀柔执行另一个拍摄任务时紧急出发,加上金正貌、周薇、孟宪奇,20日晚上十点,摄制组五位成员紧急赶到成都。他们先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把"蜀道难"--高速拥堵、交通管制、山路坎坷、灾区混乱,然后一路马不停蹄赶到目的地。来不及喘息,他们就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采访、拍摄中。

  时间就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刚到灾区,手机却没有信号,联系不到任何记者站和采访对象。情况很令人抓狂。为抓紧时间采到第一手资料,记者们跑着步到各处去联系。拍摄急,写稿子也急。找到电源、抓紧时间完成稿子成为第一任务。为了找电,他们跑遍了整个救灾营区。孟宪奇负责每天稿件画面的上传,每天紧急驱车赶到芦山县城卫星车旁。而另一边记者们这时并没有得到片刻的休息,而是紧急转入了下一场景的拍摄。灾区帐篷供应紧张,他们白天拍摄完毕,晚上几个人挤在一个帐篷里,立即整理当天的稿子。一直到第三天即22日凌晨3点,他们才暂时缓口气。

  险!

  灾区碎石、塌方频发,栏目组的记者们每天都面临着不同的危险。

  周薇一行人为拍摄空军运输和投放救灾物资的画面,赶到芦山中学飞机场插空搭上了飞机。在飞机上,他们挤在各种救灾物资中间,只能蹲着或者站着进行拍摄。到达宝兴时,飞机停靠在一条临河丁字路上,周围都是高山,不时有塌方的危险;从宝兴飞出时,天气开始变坏,雾气增大,差点遇上"云遮山"这种危害飞行安全的险况。投放物资时,两个机舱门打开,风特别大,站不稳,又没有绑安全带(只战士们有),他们只能努力保持身体平稳,防止掉下飞机。

  23日芦山县有雨,摄制组白天冒着雨进行了拍摄,还要随时防范塌方、泥石流等灾害。夜里温度骤降,在电话里,他们说晚上很冷,大家都有点感冒。

  饿!

  在这几天里,他们很少能把肚子填饱,按时吃上热饭更是奢求。王月一行人进入芦山县城采访,一路焦急和颠簸,最后采访、拍摄,凌晨两点,他们才将稿子弄完。一直到这时,他们吃过的东西,还只是刚到芦山县时的一点面包,连一口热水也没有喝。

  周薇到达芦山灾区后,也是空着肚子,一刻不停地赶到了芦山中学飞机场,等待飞往宝兴的飞机。为了不错过飞机,中午战士们吃饭的时候,他们也不能回到场外的用餐点吃饭。   

  有一次,王月所在的摄制组一整天实在找不到吃的,不得已只好在一个临时救助站里"乞讨"了一点。虽然他们觉得穿着迷彩不好意思,不过在几天的冷食之后终于吃上了热乎乎的粥饭,令他们很是满足。

  暖!

  这么艰苦的拍摄环境,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的记者?一是我们的记者有着非常乐观、感恩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本来应该是诉苦大会的电话采访,最后却变成了一连串的感谢名单,从给他们提供设备、向导等支持的记者站,到救助站里为他们盛饭的志愿者,他们有着太多的感谢要表达。二是恪尽职守的救援官兵们和善良的灾区百姓给他们带来的震撼和感动。担负侦察任务的运8机组成员,每天最早出发,最晚归队,至少保证7-10小时的飞行,而这些最辛苦的飞行员年龄已经都在50岁以上。百姓们对采访的配合,让他们心暖,对他们生活上的照顾,让他们身心俱暖。为了将这种温暖传递出去,他们带着《和平年代》栏目组最真诚的关心,给"小帐篷"里面的小鑫鑫送去了奶粉等婴儿食品。他们说起灾区让他们感动、震撼的事迹的时候,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艰难,只剩对别人的同情、感激与敬佩。三是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新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感动与震撼不能代替更长时间与强度的艰苦,然而他们使我们相信,纵使前方硝烟弥漫,纵使前方路途艰险,纵使前方缺吃少穿,我们的记者们,还是会赶到那里,坚守在那里,默默付出在那里,不为别的,只为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心中那个新闻人的理想。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