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济南军区某师经典战例可以在网上复盘研究

中国军情 中国新闻网 2014年06月29日 10:2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百余经典战例以3D动画呈现,参观之余还可复盘推演,亲手排兵布阵……这是不久前记者在济南军区某师局域网师史馆里看到的一幕。

  今年以来,该师以网上师史馆为载体,广泛开展“网上学战史”活动,通过深入挖掘该师经典战例,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加以再现,不仅让官兵通过网络接受了红色传统熏陶,还开辟出战例研究、战法创新的新阵地。铸魂与砺剑,在这一次次鼠标点击、一场场模拟推演和观点争鸣中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师史馆“上网”——

  换了锅未必能熬出好汤

 

  “连绵阴雨,途经七省,直扑衡宝……”60多年前的衡宝一役,让该师一战成名,上级授予他们书有“猛虎扑羊群”大字的锦旗一面,“猛虎师”自此得名。翻阅史册,这个师在硝烟中成长,历经大小战斗数千次,留下了众多经典战例。

  “师史是部队的无价之宝!”该师历届党委有同样的认识。两年前,他们顺应网络时代潮流,在实体师史馆的基础上建成了网上师史馆。“声、像、图、文”并茂的“情景式”数字史馆很快吸引了全师官兵的目光。

  然而,好景不长,去年10月,该师结合新兵入伍训练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引起了师党委的深思。

  在这次调查中,“你所在连有几面锦旗,因为什么获得”,回答正确率不到50%;“列举5个以上我师参加过的经典战例”,正确率还不足30%……

  如果说实体师史馆受参观次数所限,客观上对教育效果有影响,那么天天都能“参观”的网上师史馆,为何也不能在官兵的心里打上红色烙印?

  对此,四级军士长赵培涛的话可谓一针见血:“作为猛虎师的一员,我们也想多了解一些师史。可无论实体馆还是网上馆,对战史的记录和描述都显得有些简单和单调,时间长了就引不起战友们太大的兴趣。”

  师宣传科科长石永辉同样直言不讳:“仔细想想看,网上师史馆从内容到布局几乎是照搬了实体师史馆,大家过了最初的新鲜劲儿,不再‘稀罕’也不奇怪。”

  这次调查让师党委“一班人”很受触动:换了锅,未必就能熬出好汤。实体师史馆搬到网上,只是解决了军史学习的时间、地域受限等问题,充其量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怎样让它真正符合网络的特点、满足青年官兵的需求,才是后面更为重要的99步。

  为了不让网上师史馆“沉睡”,该师在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后,对其进行了升级。他们用360度全景虚拟技术,把所经历的重大战役、著名战斗以及英模人物以动漫、图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还开设了“革命前辈面对面”等访谈栏目,定期邀请老前辈讲战斗经历、革命故事。前不久,网上师史馆又增设了经典战例复盘功能。

  随着网上师史馆持续改进,其人气不断回升,一系列网上学军史的活动也随之展开。

  战史变“战事”——

  这样读师史咋读也不倦

  当年那场战斗,换做是你指挥,你会怎么打?这些天,登录该师网上师史馆,一个名为“假如你指挥”的战例复盘研究活动正在火热进行。

  依托三维数字沙盘,该师官兵在网上反复推演经典战例,可以扮演从班长、排长到团长、师长的各级指挥员。以往“我讲你听”的战史,变成了一次次亲身参与的“战事”,让网上学战史的效果倍增。

  网名“太阳不落”的战友是个军史迷,他说:“过去学战史,听到精彩之处,总会有恨不得‘穿越’回去的冲动。‘假如你指挥’圆了我的梦。复盘一次,就熟悉了一个经典战例,记住了一群革命英雄,这样的军史咋读也不会倦!”

  “咱们连仅用3分钟就杀开了精心设防的民权门,爆破手们高度协同、前赴后继的车轮战术把敌人吓傻了眼。”网名为“刀锋”的战友以一名步兵班长的身份,对该师“3分钟杀开民权门”这场经典战斗进行了复盘。他发帖说:“当年,我们要坦克没坦克,要大炮没大炮,居然能在3分钟内完成闪电破袭,可见战斗精神有多么重要。”

  此帖一出,立刻在网上师史馆里激起了一池春水。网名为“精兵会飞翔”的战友留言道:“深有同感!”他反复推演过多次金城反击战斗,换了几套战术也没赢。阅读了这场战斗的详细资料后,他恍然大悟:“4天时间里,我们以一个营的兵力击退敌人100多次反扑,最后一次反击战斗,一连一排弹尽粮绝,在只剩7个人的情况下与敌人刺刀见红,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这样的钢铁意志,是电脑模拟不出来的!”

  “舍生忘死为什么?”这是网名“清凉一夏”的战友在讨论中抛出的问题。这一问,引发了一场关于信仰与信念的思想交锋。“说到底,这是一支有信仰的新型人民军队才能创造出来的胜利!”“清凉一夏”感慨地说,“信仰比刀剑更锋利。假如明天我上战场,也一定会像先辈们那样从容与豪迈!”

  战例作镜子——

  用昨天胜负警示今日自己

  “我对黄土埔进攻战斗进行过3次模拟推演,但对地形的运用还是不够好,很多武器受地形限制,完全派不上用场,只能干着急。虽然现在我们的装备更先进了,但打仗还是要懂得利用天时地利……”

  像这样的反思式留言,在该师网上师史馆里有不少。该师政委尹红星介绍,要保持网上学战史的鲜活生命力,忆古思今、带着今天的问题看过去的战斗是重要途径。“每一次复盘,其实都是在跟前辈学打仗。这样学战史,才能学出战斗力来。”

  “3分钟杀开民权门,除了英勇,也靠协同。”记者看到,不少战友在战例研究板块围绕怎样密切协同展开了讨论。“看看我们在战备训练工作中,有多少各自为战、各守一摊的现象?”“有的吃了败仗、挨了批评,就抱怨其他战友动作不当、别的班排不懂配合。”“有的自己关起门来开小灶,有了训练心得就当宝贝藏着掖着,将来在战场上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师属某团政委廖峰告诉记者,一场场讨论看似没有硝烟,却成为他们端正训风、考风、演风的一个重要载体。每逢重大演训任务前,该师都会精选与演训任务相关的战例在网上师史馆里及时推出,并开辟“战斗力标准大家谈”“我为训练挑挑刺”等互动板块。此外,他们还在网上师史馆开展了“战史今日谈”有奖征文,推出了“战史中的现代战法”系列视频讲座,官兵们参与很踊跃。截至目前,已评出十余篇优秀征文。

  “学战例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学活的思想。”该师参谋长魏德明多次以网友的身份参与战例复盘研究,并发帖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从古至今,没有相同的两场战斗,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今天的战争与过去的不可同日而语,战术战法也要用现代战争的思维来审视,不能学了皮毛却丢掉精髓。”

  这条帖子很快被置顶,成为官兵们热议的焦点。网友“北极星”跟帖说:“前段时间,我在指挥所对抗演练中,采取了和金城反击战几乎相同的防御手段。面对蓝军空地一体的立体攻势,几分钟就败下阵来。复盘时,我深为自己的呆板感到懊悔。虽然兵力火力紧密配合的基本原则没有变,但阵地的构筑方式显然已经过时了。不过,同样的跟头,我不会在战场上再跌一次!”

  (肖云开 李连军 本报特约记者 梁申虎)

  • 央视新闻
  • 央视财经
  • 央视军事
  • 社会与法
  • 央视农业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